剁椒鱼头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蔡塘那些隐在村巷子里的小摊,有着十余年的 [复制链接]

1#
甲氧补骨脂素能否治好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1516.html

从外地来厦门,想要住在岛内,无论是从中介还是租房网站,看到最多的就是蔡塘。

这里的民房密集,毗邻东百蔡塘广场商业圈,无疑成为很多外来人口的首选。

▲蔡塘俯视地图(红点为蔡塘)

每一天,住在这里的几万居民都在快速而乏力地生活。

凌晨三点,手推车的滚轮轧过低洼凹陷的地面,薄铁皮轻轻颤动,最后停到一个习惯的固定位置。

等晚一点,陆续有人路过,这个下雨天也终于掺入了些带着市井味的寒暄声。

但在不远的蔡塘BRT,这个时候却是熙熙攘攘的车流。

凌晨四点摆摊、九点半收摊的这家米粉摊,老板是四川达州人。

名里有和平二字,姑且叫他和平叔吧。他来厦二十几年,在蔡塘也住了二十几年了。

点了拌米粉,老板就转过身去利索地开工了——

把提前备好装在塑料饭盒里的米粉,全数倒进冒着热气腾腾的锅里,动作娴熟地搅拌、捞出,只一小会就迅速送到食客面前。

“之前在蔡塘这边厂头做了十几年,后来厂子搬到岛外去了,就开了米粉摊摊,没想到一开就是8年喏。”

话没说完,和平叔又叮嘱一句,“搞快吃,不然会坨起坨起的”。

随即转身去添热水。

当时夸起和平叔的粉好吃,他微笑起来,慈祥又腼腆。

他只会说四川话,话里还夹杂达州口音,“刚摆摊摊的时候,生意不浪个好,不过慢慢儿就摸索出来了。“

坐在我们隔邻,有位住在金山的阿姨,也跟我们夸着和平叔的粉——“他家的粉好吃,后坑那也有家拌粉比这家还便宜,虽然他这家更远一些,我路过还是会来吃一碗再走。”

还有一些路过的脸上带着明显倦意的人,停在米粉摊前,对着和平叔说:“老板,打包一份带走!”

和平叔的米粉摊对面是一对年轻夫妻开的包子铺,开了一年多,如果不是米粉摊,我想不会特别注意到这家包子铺。

向老板买了酸菜包和肉包——酸菜酸酸辣辣,肉包馅里有些马蹄,脆脆生生,但比起酸菜包来说,肉包就逊色些了。

拎着没吃完的包子回到小雨棚下的米粉摊上,同行的编辑们和和平叔聊起蔡塘来。

印象很深,和平叔说了一句:“蔡塘的河南人多是开出租车,四川人多是去工地和厂子。”

和平叔一句话,囊括了这二十年来他眼中的蔡塘。

贴在和平叔摊位旁的,是满墙的招租广告。

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大多选择生活在蔡塘,在这里遍布着招租电话。

一个挨一个打电话给房东、看房,在这里住下来,总要经历一番这样的事情。

等雨小了一些,我们准备去下一家早餐铺。

这家开了6年多的卤面馆,在靠街的摊子上在早晨经常摆着些油条、马蹄酥、豆浆。

因为老板的儿子在蔡塘附近上班,两夫妻也顺便在村里盘了个店做起了小生意。

去得晚了,买到的油条就可能没了刚出锅的酥脆,这时候马蹄酥,就开始抢先占据味蕾了。

点了店里的卤面,觉得是这会受食客喜欢的一类。十块一大碗,鱼丸、肉片、花蛤分量均匀地掺在细面里,汤汁入喉,顺滑鲜浓。

问起老板营业时间,老板乐呵呵笑着说“早上四点就开门了,晚上十点关店。我们平时都在店里,也就除夕和过年关门休息休息。”

说着,有村里送豆腐的人过来,老板又是乐呵呵地接过冒雨送豆腐的阿姨手里的豆腐。

走过游子家卤面馆,再往前一点,是家藏在大树底下歪歪扭扭的肠粉摊。

老板娘姓蓝,从之前在这做了三年多的亲戚手里接手过来,做了一年多了。

老板娘做的肠粉偏广西口味,汤料多。

招牌上的另外一种小吃——簸箕粄,藏在粉皮里面的是青绿色豆角,一般的做法往往凑上些芝麻酱、酸菜、大头菜。

住在这里的另外一些人,在这些早餐铺已经开档两三个小时后,才在滋滋振动的闹铃声中起床。

紧接着窸窸窣窣的穿衣声,水龙头喷涌而出的哗啦啦和厕所水箱的冲水声。

等到听到一阵飞快下楼的咚咚响声,就能知道——这些生活在蔡塘的上班族,在早晨八点左右离开20平米不到的出租屋。

他们路过一些包子铺、米粉摊、肠粉店,会让老板利索地打包上一份,急急忙忙地拎上转头就走。在这个时候,每一个上班族都是仓促而紧张的。

在蔡塘学校、蔡塘广场、BRT,他们挤在人流里,搭乘不同车次,前往不远的软件园和四面八方的办公楼。

等他们再次在人流里出现,再回到蔡塘,已经晚上了。这个时候的蔡塘,进入了堵车高峰期。

在蔡塘广场公交站下车,经过一个天桥就是蔡塘。

要是在没下雨的时候,走上天桥。天桥上满是玩具、信用卡摊位。

天桥下也有一些小摊——一对刚来厦门的南平夫妻摆的鸡蛋汉堡、因老公在附近上班也在附近卖起了寿司的大姐的寿司摊。

在这个时候,来来往往的几乎都是住在蔡塘的上班族。他们回到蔡塘,准备解决一份正经的晚餐,这是一天结束之后最令人慰藉的事。

倘若问起住在蔡塘的人附近哪些店好吃,几乎都会说到田趣园。

开了好几年的湘菜馆,开在上班族经常路过的街边上,比起蔡塘广场商场店,这家饭馆反而更让人心生欢喜。

店里招牌翘嘴鱼头,端上来鱼嘴还在咕噜咕噜冒着泡。

鱼头上覆着一层鲜辣的剁椒,拨开就是肉质嫩嫩的鱼头了。

配上一份凉面,加进汤里,十几秒凉面就能入味。

这道招牌菜,光是第一口几乎就辣到嘴皮子软,说不上话,但无疑是好吃的剁椒鱼头。

可惜的是,随行的口腔溃疡的陈酱,看着我和某k吃完了让人啧啧称赞的整道菜。

湘西腊肉也是店里一道推荐菜,作为下饭菜也是一绝。于是,赶紧招呼着还没走远的店员,“再来碗米饭吧!”

蔡塘的外来人口多是来自川湘贵赣地区。

在这里除了田趣园这样的湘菜馆,到处可见重庆飘香烤鱼和川菜大排档的红色亮眼招牌。

这家热闹的烤鱼店——熊二烤鱼,一到饭点,食客齐刷刷地进来坐下、点餐。等七八点后,店里更是满满当当坐满了人。

店里招牌纸上烤鱼,草鱼烤得七八分熟再裹进纸里加热,等油滋滋滋焖到鱼熟就开动了。要是鱼不够吃,点些豆腐、金针菇、土豆、海带丝几种配菜作为大胃的后盾也不错。

老板一家人都是重庆人,现在都生活在蔡塘,开这家烤鱼店两三年了。

问起老板怎么会大老远来蔡塘开店,老板解释说,“完全是机缘巧合,也说不上来为什么,就刚好吧“。

路过蔡塘社区,往前米左右,挨着蔡塘学校的步行街,是整个蔡塘最热闹的地方。

街口的右手边,就有一家晋江牛肉馆。

上一个东家也是做牛肉店,这对漳浦兄妹接过来也卖起了牛肉汤。但是店里也少不了卖卖漳浦肉丸。

点的牛杂粉端上来,稍微拌一下就可以开吃了。汤底带点辣味,跟经常吃的牛杂粉有些区别。

继续往步行街里走,街边连锁店、快餐店遍布。只有路边的稀稀落落的小摊,在这条街上稍微显得特殊一些。

藏在金银首饰红色招牌背后的海蛎煎炸物摊,一不留意就会错过。

摊子上摆着些海蛎煎、春卷、鸡排和一些炸物。

摊位后面的老板一声不出专注着炸海蛎煎、春卷,油锅里滋滋滋滋地响着。

老板娘在一旁招呼着客人,“海蛎煎三块!这个两块~”

据老板娘说,在这摆摊还是有一定年头了,基本路过摊子的客人都会买上些海蛎煎和春卷。

尝试了海蛎煎和春卷,总体口感偏辣,如果是不太喜欢辣味的人可能不太喜欢。

但是误点的超大炸芋头饼在咬开焦黄的炸衣之后,软软糯糯,无疑是全场最佳。

再往前走,就算不知道这家麻辣烫地址,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

毕竟,在这排队吃麻辣烫的人真的太多,大家都挤在这个巷口里慢条斯理地挑选着摊上的串。

好不容易挤到人群里,看到摊上林林总总摆了几十种食材,鱼籽、牛肉丸、蟹棒、鸭血……

除开必点的串类,在把装满串串的盒子递给老板娘的时候,可以向老板娘再说上一句“加点瘦肉和乌冬粉”。

在一旁等待食物的同时,看到老板娘娴熟地把不同盒子里的串放进不同的关东煮格子里,等串熟后却又能准确无误把不同食材放进不同客人的麻辣烫纸盒里。

没有任何标签,老板却能记住每一个客人点的菜。

等到老板娘把煮熟的麻辣烫递给我,怀着巨大的期待,夹着油条喂进嘴里,却感觉没有想象中好吃。不过鱼籽芋头是不错的。

可能麻辣烫这种容易产生情怀的小吃,要吃上第二次才能体会。

还有些人,在下班之后拎着袋子,零零散散地流连在附近的菜市场。

这里的菜市场比起外面的喧嚣来说,到这就像走进来一个满溢人情味的场所。

在这生活久了,也会固定地去买一家的菜,知道哪家的豆腐是最新鲜的,哪家的肉吃起来口感最好。

摊位上面熟的阿姨叔叔,也会问上一句“下班了啊”,一个人在外生活,这会是写进日记的一件暖心事。

蔡塘村,从不辜负每一次深夜的饥肠辘辘。

在这里,在夜晚11点过后,凉菜摊、卤菜店、烧烤闪着明晃晃的灯光,在昏暗的路灯下,接纳着每一个在深夜寻求食物的人。

找到这家凉菜摊的时候,老板正在拌菜。即使只开了不过一年,从村口回来的年轻人,喜欢路过买些卤味和凉菜回家。

问起老板有什么拌菜的秘方,老板也是笑笑说:“我们都是怎么好吃怎么拌~”

从村口进来,右手边有家烧烤店。

除了和平叔说的河南人多半开出租,也有些河南人做起了烧烤店,进店的时候老板没有招呼人,自顾自地烤着自家炉上的烧烤。

坐了一会之后,老板才慢吞吞地把菜单和本子递过来,“要吃什么,自己写就行了!”

然后老板就坐在一旁看电视去了。看菜单,店里炒菜、烧烤品种齐全,几乎什么都有做。

等下了单,老板又回到烧烤摊上忙活。

小肉串10块20串,五花肉烤得焦焦脆脆地被端上来。鱿鱼也是可以尝鲜,但是牛板筋就带着绵绵咬不动的“筋道”了。

另外一家卤菜店,抱着很大期望去,老板却换人了。

新接手三四个月的两姐妹做着还是原来的招牌卤菜。不过味道比不得之前的那对夫妻了。

记得吃过之前店里的凉面,红油辣子只是微辣就可以让人嘶嘶叫辣了。

选了些常规的锁骨、鸡脚、素菜,看着老板台面上的调料就觉得不会好吃,当然实际味道也是这样。辣椒没有香气,连卤菜也是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

想要吃到以前那家川味卤菜啊(哭唧唧

不光是川味卤菜这一家店,整个蔡塘店铺更迭很迅速,能够在蔡塘依靠人情味成长起来的,几乎都是街头巷尾的摊档。

8年的米粉档,10年小巷麻辣烫,还有烤鱼烧烤、凉菜摊……

在整个蔡塘,阿山整理了些值得一试的小摊和店铺——

在第二天探店结束的时候,看着很多人排着队拿包裹。

这是以前的蔡塘号菜鸟驿站,今年搬去这间大点的商铺了。

店员说去年双十一驿站爆仓,店里堆不下,连着货物袋全堆在对面的四果汤铺里。

那时候还不够六点就开始排队,到了七八点快就要排到路口的重庆大排档去,这样一直要排到10点,才会慢慢少人。

我想,在双十一过后,这里又该会是大排长龙。

今天风凉了,等抱着快递、拎着蔬菜穿过冗长热闹的街道回到住的地方,合衣躺下,疲惫在这个夜里渗透过墙面,传达到每一个人脸上。

不过等第二天醒来,伸着懒腰,却是懒洋洋地告诉自己,“生活在这儿,真好。”

即便是暂居蔡塘,这也是蔡塘所赋予的生活意义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