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椒鱼头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21就像一盘蚂蚁上树,干货够 [复制链接]

1#

点映三天,收获票房.2万,作为献礼建党周年的历史剧情电影,《》的成绩可以说相当亮眼。而这几天看了一圈各路媒体的相关报道,影评的画风基本都是思想汇报的既视感,搞得我这只吃瓜猹忍不住想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说一说,《》到底好不好看。

如果只站在剧情的角度上,《》给我的感觉就像一盘“蚂蚁上树”,色香味俱全,但细究起来,线索和人物的安排实在显得有些散乱。

因为在这个“一大”召开的重大历史节点上,值得说的事太多了,电影不仅再现了首批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的困境中觉醒,主动承担起救国救民伟大使命的历程,也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尚处“幼年”的我党面临的国内、国外严峻斗争形势。

但问题也在于电影的时长是极为有限的,在分钟里想要把这么多人物、事件一一串联起来并且交代清楚,确实有非常大的难度。

因此,《》主创采取的策略是将李达和王会悟夫妇作为剧情展开的主要线索,通过他们和李汉俊等人对于“一大”的筹备和组织,逐一向观众介绍来上海参会的所有代表。

同时通过共产国际派来上海参会的国际代表马林,引入日本共产党、特高课、敌视共产主义思想的资本主义列强国家。再加上各国租界内鱼龙混杂的势力,有力刻画了“一大”召开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为了制定出统一的组织制度、纲领和工作计划,组织者和参会代表们都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会议地址在法租界密探的侵扰下从李汉俊家突击改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代表们的住宿地几经周折选定在博文女校,当这些之前从历史书上看到的铅字变成眼前真实的影像,每个场景都变得格外鲜活起来。

但是,尽管有李达、王会悟夫妇和国际代表马林这两条主线的牵引,有限的篇幅和过多的支线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叙事的完整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很多事件没有前因,很多人物没有介绍,对那段历史了解有限的观众难免看得一头雾水。

比如,毛泽东和萧子升在影片中大吵了两架,片中对萧子升的政治观点毫无交代,很多观众连萧子升的名字都没听过,就更不知道萧子升和毛泽东到底在吵什么了。

还有日本共产党跟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李达拒绝接受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支部,也不要共产国际的经费,这样的理念跟接受共产国际经费并汇报经费使用情况的日本共产党之间有何关联?

张国焘为什么要单独跟共产国际代表见面,并且有权同意他们参加会议开闭幕式?

开会的时候,李汉俊为什么会提出“党员作为议员参政”的问题,并将其视为斗争策略而不是立场问题?

陈公博作为广州代表,为什么全程吃瓜,只有提到“党员作为议员参政”问题时特意点出陈独秀就正在国民政府任职?

包括北京代表刘仁静为什么一直表现出照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倾向?

很多问题在影片中并没有交代清楚,包括剧情中的一些场景也没有展现出必要性,像毛泽东带着其他参会代表去洗衣服的戏份,还有刘仁静、邓恩铭等三人去逛游乐场的戏份,参会代表们睡觉的几个镜头都是如此。

共产国际代表和法租界巡捕的那场华丽的追车戏份确实颇具观赏性,梅林茂的配乐在烘托这种紧张气氛时也格外提气,但在时长本来就已经如此紧张的电影当中,也没有看出发挥出相应的重要作用。

因此从总体观感来看,《》在主旋律题材电影的范畴当中成绩可圈可点,尤其是青年毛泽东的扮演者王仁君和何叔衡的扮演者张颂文的演技名列前茅,但与此同时由于主线之外的支线过多,前因后果交代不够清楚,令剧情整体显得有些散乱。影片确实值得一看,但也期待下次同类题材对于为数众多的次要素材能够有更好的组织和取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